Sunday, October 4, 2009

930災難的前與后

★第一篇是我10月1日寫的,第二篇是9月23日寫的,皆發表在《東方日報》。分別是930災難前后。沒想到,地震、海嘯和熱帶風暴就發生短短的短短數天的間隔之間。

●第一篇:寫于災難后的2009年10月1日
2009年9月30日,地球上的數個地方都在這一天遭逢不幸,有地震、海嘯和旋風帶來水災。

馬來西亞,堪稱為一個幸運的地方,首先早上靠近沙巴拿篤以東965公里外的印尼塔勞群島海域發生里氏5.6級的地震,過后下午在馬六甲西南方392公里以外的印尼巴東發生7.6級地震,但是,大馬只是感受到震波的搖晃。

此外,主要高樓建筑物都沒有受到嚴重的傷害,也沒有國人傷亡,這是難能可貴的,因為馬來西亞處于歐亞板塊較穩定的位置,相比處于該板塊邊緣位置的印尼,雖然只是相隔數百公里,地質的穩定性卻是天淵之別。

劫后余生,許多國家終于開始關注環保組織吶喊多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管制、開始注重氣候及地質的研究,以及改善對于海嘯警戒系統的實效性與緊急疏散機制。

此外,作為具有防范海嘯作用的天然防堤——紅樹林,終于也引起人類注意,不再只是遭到無節制的砍伐開發,大城市對于天然排水系統的破壞,也只有依靠人造的排水系統亡羊補牢,以便防范大水災的發生。

鄰國印尼連續兩天的地震,造成逾700人罹難,大馬何其幸運,只是感覺到震感而離開建筑物,但是,幸運不代表能夠永遠僥倖,因為對于地球板塊的不穩定性因素,并不能代表一個安全的地方是永遠安全。

我們慶幸還有時間去改善及預防,因為國境內還未發生嚴重的傷害,作為地球的一分子,即使只是發展中國家,禁止無節制的開發及施行綠色環境政策是義不容辭的。

真的不要等到無法挽救的地步才開始改變,就好比要等到去年的308政治海嘯后,才開始醒覺要進行改革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●第二篇:寫于災難前的2009年9月23日
2004年12月印尼地震引發的大海嘯距今已有4年多,對于那次的大災難,本人雖然沒有參與新聞工作,但對于電視新聞轉播的片段仍然歷歷在目。

最近,韓國也打造了一部以海嘯為主題的災難片《海嘯海云台》,逼真的場景帶來震撼的視覺效果,影片中描述了地方官員不相信當地的一名地質學家的研究報告,盡管專家多次重申必須以2004年的大海嘯引以為鑒,但是其勸告始終被認為只是危言聳聽。

雖然這只是電影,但2004年的大海嘯至今已有4年多,許多在該災難后設立的海嘯預警系統,如今是否已松懈下來了呢?這也是值得關注的事情。

此外,影片中的官員除了沒有理會地質學家的勸告,反而以韓國不可能發生海嘯反駁對方,甚至拒絕成立專門委員會進行調查,這無非是以一種僥倖的心態面臨牽涉逾百萬人命安危的態度。

在馬來西亞,其實許多人何嘗不是抱持了一種僥倖的心態,認為這里是一個免于大型災難的國土,但同樣在亞洲區域的其他國家,經歷印尼大海嘯、中國大地震及台灣風災等等大型災難后,誰也無法保證地球上的真正有一個沒有天災的土地。

大馬近年來也的嚴重災難也是無法忽視的,例如淡江國際山莊的土崩,柔佛的大水災,種種災難越發證明地球趨向的不穩定性,無法否認,這與人類開發大自然脫離不了關系,也可以說是人類自身種下的禍因。

要與大自然和睦共處,我們需要知道,對于打擊森林非法砍伐活動是否仍然嚴厲、排水系統是否仍然良好操作及斜坡發展的管制是否嚴厲等,這一切都不能掉以輕心。

No comments: